旅游规划设计 / 建筑设计 / 城乡规划编制 三"甲级"资质

规划 / 设计 / 投资 / 建设 / 创品牌 / 运营 / 推广 七位一体的文旅产业综合服务商

15321698160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多娇资讯 >> 行业动态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拟新增三家!现有6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背后有何“秘诀”?

2023-05-15

5 月 4 日,国家文旅部发布《关于拟确定 3 家旅游度假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公示》,确定以下 3 家旅游度假区为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拟确定 3 家旅游度假区为国家

54日,国家文旅部发布《关于拟确定3家旅游度假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公示》,确定以下3家旅游度假区为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拟确定3家旅游度假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公示

根据《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和《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经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推荐,文化和旅游部按程序组织综合认定,以下3家旅游度假区达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要求,拟确定为2023年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现予公示。名单如下(按行政区划顺序排列):

江苏省 宿迁骆马湖旅游度假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海南省

琼海博鳌东屿岛旅游度假区

公示期为202355日至510日。公示期内若对公示单位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向文化和旅游部反映情况。反映的情况要具体详实,并请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核查。

异议受理单位: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0

邮政编码:100020

传  真:010-59882093

电子邮箱:zydj@mct.gov.cn

文化和旅游部

202354

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业由游览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的新趋势,满足大众多元化、集聚化、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探索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在推动各地度假旅游业态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丰富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111日,全国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约700余家。

什么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的背后有何“秘诀”?当前我国旅游度假区存在哪些问题?我们一起看看。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并非新生事物。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先后历时30余年,历经试点探索、规范创建与标准化建设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自国家标准《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26358-2010)发布实施以来,主管部门从2015年开始到20231月,分5批共推出6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不含国务批准的12家试点)。

20231月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15家)

河北省 秦皇岛市北戴河度假区

上海市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

江苏省 常熟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

浙江省 泰顺廊桥-氡泉旅游度假区

浙江省 鉴湖旅游度假区

江西省 新余市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度假区

江西省 赣州市大余县丫山旅游度假区

山东省 烟台金沙滩旅游度假区

山东省 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

河南省 三门峡市天鹅湖旅游度假区

湖北省 神农架木鱼旅游度假区

湖南省 岳阳洞庭湖旅游度假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大新明仕旅游度假区

四川省 宜宾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

陕西省 商洛市牛背梁旅游度假区

2020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15家)

河北省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

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上海市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江苏省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

浙江省德清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淳安千岛湖旅游度假区

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金沙旅游度假区

山东省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

湖南省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

重庆市重庆丰都南天湖旅游度假区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秀湖旅游度假区

贵州省六盘水市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

云南省大理古城旅游度假区

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山温泉旅游度假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那拉提旅游度假区

2019年第三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家)

广东省河源巴伐利亚庄园

广西省桂林阳朔遇龙河旅游度假区

四川省成都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

云南省玉溪抚仙湖旅游度假区

2017年第二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9家)

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旅游度假区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灵峰旅游度假区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旅游度假区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

福建省福州市鼓岭旅游度假区

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

贵州省赤水市赤水河谷旅游度假区

西藏林芝市鲁朗小镇旅游度假区

2015年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7家)

吉林省长白山旅游度假区

江苏省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

江苏省天目湖旅游度假区

江苏省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

浙江省东钱湖旅游度假区

浙江省太湖旅游度假区

浙江省湘湖旅游度假区

山东省凤凰岛旅游度假区

山东省海阳旅游度假区

河南省尧山温泉旅游度假区

湖北省武当太极湖旅游度假区

湖南省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

广东省东部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重庆市仙女山旅游度假区

四川省邛海旅游度假区

云南省阳宗海旅游度假区

云南省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国字号品牌之一,与5A级景区除了概念上有所区别外,其设立目的、功能构成、运营管理等内在逻辑也有所不同。5A级景区侧重于观光旅游,以游客入园量和门票收入为支撑;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则兼具观光游与休闲度假游,主要以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为主体,更加注重配套服务和综合业态。

60家国家旅游度假区分布及特点

地域分布:东强西大北少

入选的五批次60家国家旅游度假区主要分布于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占全国行政区划的三分之二。按地域划分,东部地区有8个省市共入选28家,西部地区有8个省(区、市)共入选18家,中部地区有5个省份共入选12家,东北地区有2个省份各入选1家,总体呈东强西大北少态势。

浙江省暂居榜首,共入选8家;江苏和山东位列二甲,各有6家入选;云南、四川、江西并列第三,各有4家;湖南省共有3家;广东、广西、河南、湖北、重庆、贵州、河北、上海、陕西各有2家;福建、安徽、海南、吉林、西藏、黑龙江省、新疆各有1家。北京和天津2个国家级旅游城市尚未实现零突破

资源类型和开发模式日趋多元

在现有的6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河湖型有20家,山地型有12家,海滨型有8家,温泉型有7家,综合型有6家,冰雪、林森和古城小镇型各2家,庄园型1家。其中,河湖型、山地型旅游度假区占据绝对优势,温泉和滨海旅游度假区异军突起。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除了常见的湖泊、温泉、山地、森林等类型外,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还涌现出一批综合型、古城古镇型、冰雪型、康养型等新型旅游度假区,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资源、不同主体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资源开发和建设日趋多元化、地域化、主题化。例如,在8家海滨型度假区中山东省就占6家,与地域资源禀赋高度匹配。

整体规模与核心产品各具特色

2022年出台的《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 26358-2022)规定,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面积应不小于5平方公里(此前为不小于8平方公里)。从60家度假区面积看,各度假区规划面积差异较大,从10平方公里到数百方公里不等(详见下表)。其中,总规划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就有3家,分别是浙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230km²)、浙江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225km²)、云南玉溪抚仙湖旅游度假区(216km²)。

除了规划面积差异化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依托不同的资源环境,在产业布局和核心度假产品打造方面也各具特色,更加强化的品牌性,突出的体验性,聚焦的多样性,以及旅游综合服务的品质化和系统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在区域布局上,常见的模式是核心景区+外围度假”“酒店群+主题乐园等。

综合经济效益整体优于5A级景区

国家旅游度假区与传统核心旅游景区相比较,品牌吸引力、消费聚合力和经济效益整体优于5A级景区,尤其是接待过夜游客的比重较高。

与此同时,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成效斐然。据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45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接待总人数10.84亿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4878.98亿元;2020年前第三季度,51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接待总人数2.93亿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1358.42亿元,收入环比上涨37.69%

当前我国旅游度假区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旅游度假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入境旅游和国内度假旅游的核心载体,以及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但是,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认知误区和现实问题。

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立不及时。2022年出台的《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 26358-2022)硬性指标明确规定,旅游度假区“应具有统一独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构”。但在创建过程中,一些度假区并没有按要求第一时间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导致度假区规划、管理、运营、服务等工作滞后。例如,刚入选的山东省烟台金沙滩旅游度假区,近日才着手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二是面积规划边界不清,片面贪大求全。依据《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 26358-2022)规定,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面积应不小于5平方公里。由于规定未对最大边界作出限制,部分地区在编制度假区规划时贪大求全,导致度假区规划面积过大,与生态保护区、A级景区管理边界不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影响后期配套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例如,前文提到浙江湖州太湖(225km²)、云南玉溪抚仙湖(216km²),均超过了基准线的数十倍。

三是产品同质化较高,高品质业态不足。从前文类型分析可见,在现有的6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主要以河湖型、温泉型、山地型等为主要开发模式,在业态布局上多为串联式、捆绑式、组团式,缺少多元化、融合化和集聚类娱乐项目或高热度消费场景,各消费版块之间互动性、拉动性、体验性不高,整体呈现核心区热、周边偏冷的消费态势,不同程度制约了度假区可持续发展。